国际机构认可中国经济韧性和前景

发布日期:2025-04-09 10:17:02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李可
近来,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高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和组织相继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更加乐观的态度。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投资、消费等国内需求增长好于预期,出口初步经受住了考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持续回升,一季度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近来,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高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和组织相继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这些机构表示,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以及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是其上调预期的主要原因。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中国一季度经济表现超出预期,新产业投资动能强劲。基于此,将中国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上调至4.5%,比此前预测上调50个基点。

汇丰银行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8%。研报显示,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经济增长,对提振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加之好于预期的经济活动数据,是其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更积极态度的主要原因。

高盛也上调了中国2025年第一季度和全年的GDP增长预期,其在报告中提到,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中国GDP增速带来0.2~0.3个百分点的提振。

经合组织也在日前发布的经济展望中,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同时将中国2025年GDP增长率预期从4.7%上调至4.8%。

从这些国际机构发布的多篇研究报告中不难看出,今年以来,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将累积更多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随着工业服务业相关指标增速加快,消费投资继续改善,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中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表现,不仅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也为全年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国际机构看好中国,事实上也能为中国带来正向反馈的经济效果,“看好中国经济的外资机构多了,对华投资就会增加,进而让市场流动性更加宽裕,也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

“外资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发挥了关键作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分析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加大了对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对新兴产业的投资补贴,不仅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激发了市场活力。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了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意愿。

叶小杰进一步分析称,值得一提的是消费领域,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落实,民众消费意愿增强,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商品和服务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消费市场逐渐回暖。《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通过“精准滴灌”的方式,有效激活了耐用消费品的市场。“从手机、家电等品类的销售数据中可以看到政策传导的效率。”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与提振消费有关政策密切相关,从“两新”政策加码扩围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出台,消费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内需“主引擎”被进一步激活。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日前报道称,中国政府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收入、优化投资渠道等综合措施来提振消费。方案表明中国正着手解决阻碍消费的深层结构性问题,以为消费领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要全面看待年初以来的经济数据“开门红”,既要看到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等。因此,未来政策面应继续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国际机构密集上调经济增长预期,是对中国经济韧性和前景的认可。”盘和林表示,当前,政策精准性提升、消费潜力释放与新兴产业崛起等积极因素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能。随着政策累积效应显现与外需边际改善,中国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更多“中国能量”。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