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艾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5-15 00:00:00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张伟伦
5月10日至12日,2025年第八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南南阳举行。300余家艾草企业于1万平方米展区内,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示艾草全产业链发展成果。“新质生产力”贯穿大会全程,成为高频热词。大会期间,产学研用各界代表聚焦艾产业,举办“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传统医学”主题研讨会,共商以科技创新驱动艾草产业链升级、推动艾产业在大健康领域焕发新生。

5月10日至12日,2025年第八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南南阳举行。300余家艾草企业于1万平方米展区内,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示艾草全产业链发展成果。“新质生产力”贯穿大会全程,成为高频热词。大会期间,产学研用各界代表聚焦艾产业,举办“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传统医学”主题研讨会,共商以科技创新驱动艾草产业链升级、推动艾产业在大健康领域焕发新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艾草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仅以南阳为例,这里已形成了从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康养及设备制造的完整艾草产业链。国内艾产业总产值在2020年已达395亿元以上,预计到2030年有望接近1000亿元。然而,当前艾草产业乘政策东风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痛点亦不容忽视——标准化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足、市场存在散乱现象、产品品质参差等,这些制约着艾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阳市时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科学利用艾草这一宝贵的中医药资源。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这一殷切嘱托,以《南阳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1—2025年)》为纲领,推动艾草企业三大改造和全产业链系统性升级。”南阳市仲景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原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桂延耀在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全产业链报告会上介绍,目前,南阳市艾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已建成艾草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制定了《南阳艾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等8项地方标准,实现了“一株艾草”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可控。此外,四年来,南阳还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艾产品占据全国市场70%以上,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洲,“南阳艾”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年产值达200亿元,成为中国艾草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艾草专委会会长郑守曾长期关注艾产业发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产业链是培育艾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南阳拥有悠久的艾草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然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力。在科研创新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合作,深入研究艾草的药用价值和功效,面向市场开发更多新型产品。”

“艾草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朵金花’,其背后承载着传承与创新。不断立足产业创新与市场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艾产业实际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是当前我们能否把艾草推向更广阔舞台的关键。”郑守曾建议,要加强艾草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让艾草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传统医学,天资汇控股有限公司和南阳市卧龙区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在今年的艾产业发展大会期间签署了艾草产业链基金赋能项目,旨在为艾产业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注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天资汇控股总裁牛楠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艾产业的发展需要打破各环节壁垒,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无缝对接。

“例如在种植环节,要引入标准化、科学化的种植模式,严格保证艾草原料的质量;加工环节则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服务与交付环节要注重产品标准化、服务模块化和场景单元化建设,确保艾草的功效和用户体验。”牛楠说。

牛楠表示,产品和服务交付环节是撬动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点”,直接决定着产品功效能否精准触达消费者。例如在艾产业科技赋能进程中,智能制造并非以机器完全取代人工,而是借助机械臂等设备,将艾灸师从重复繁重的悬灸操作中解放出来,既能大幅降低艾灸成本,又能让艾灸师聚焦于根据客人情况定制最佳配穴方案。

“我们还通过开发供应链全程可追溯系统,为艾条植入‘身份证’芯片以确保其全程可溯,将艾灸服务纳入物联网管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牛楠表示,从本质上讲,中医药服务贸易是其货物贸易的延伸。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企业借助科技赋能拓展服务消费市场,中医药服务贸易在RCEP成员国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只有构建起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全流程标准化的交付体系,才能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让艾草应用成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联动,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艾产业发展培育沃土,共同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铺路架桥。”牛楠说。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