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技术+治理”绘制数字信用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4-17 10:00:49来源:国际商报作者: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信用体系已从传统的行为记录工具演变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的核心基础设施。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信用体系已从传统的行为记录工具演变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的核心基础设施。4月12日,在北京大学参与2025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理论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发力点应聚焦“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协同治理”的三位一体框架。

具体而言,在制度层面,需加快社会信用法的立法进程,明确数据确权规则与信用修复路径,完善对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新型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在技术层面,要探索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信用数据全流程可追溯,利用联邦学习模型打破“数据孤岛”,开发动态信用评分系统,以实时反映主体行为变化;在治理层面,需建立政府、平台、用户多元共治模式,依托多源数据融合形成动态信用画像,嵌入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社会治理场景,形成“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治理闭环。

论坛期间,基于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多年来在信用法治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10余家行业协会和信用机构共同启动“法商财信公益平台”建设实践。积极响应国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部署,实践活动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健全、数字化转型滞后、财税体系薄弱、可信资产匮乏等短板,创新构建“法律护航、商机智造、财税筑基、信用铸魂”四位一体赋能体系。据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教授介绍,作为国内首个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公益平台,该平台将整合10余家专业机构资源,打造“政策解读+合规咨询+数字创新”服务矩阵,助力民营企业提升合规经营能力与信用资本价值。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来自法律界、经济学界及行业协会、金融科技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信用立法、信用制度创新、个人数据保护、信用数据确权、区块链存证技术应用、数字信用评级标准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交流,为构建数字时代效率与公平并重的信用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论坛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为数字信用治理提供了创新思路,“法商财信公益平台”的落地实施开辟了学术成果向产业赋能转化的新路径。(汤莉)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