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签约成果丰硕 营商环境广获赞誉
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十周年,以“先行先试创佳绩,奋勇争先立新功”为主题的“投资福建”自贸试验区专场招商活动在厦门举行,22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计划投资257.66亿元。其中,厦门自贸片区以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水平的制度创新赢得新发展机遇,获签6个项目,总投资达111.2亿元。多家外资企业表示,持续看好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市场。
项目发力
为厦门片区注入发展新动力
据介绍,厦门签约项目涵盖总部经济、供应链、融资租赁、涉外法务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将为厦门自贸片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法国内夫公司的AI供应链项目正是签约落地厦门自贸片区的一个项目。“厦门是一个经济很有活力的城市,有优质的营商环境,自贸片区有良好的制度创新优势。希望借助厦门的产业链优势,尽快帮助中国企业特别是厦门本地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法国内夫公司首席执行官杰罗姆·贝莱瓦里埃告诉记者,法国内夫作为一家金融创新型公司,来到厦门设立亚太区总部,将重点开展新能源车、储能、电池企业供应链业务,为他们出海提供服务。
厦门自贸片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链优势同样吸引了来自江苏的苏州纽尔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厦门自贸片区有领先的‘一体两翼’母基金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创举,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募投管退提供了创新样本。”纽尔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费旻雯表示,公司和厦门自贸片区签约合作,计划设立规模达20亿元的S基金。未来,公司将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在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和厦门本地企业、院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据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9.9%,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10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新增企业42966家,企业数年均增长11.6%;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以不到全市2.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2.4%的GDP。
十载厚植
跨国企业点赞制度创新
在此次“投资福建”自贸试验区专场招商活动中,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同行者与见证者,太古中国、贝莱胜电子、新加坡港务集团(PSA)等多家跨国企业纷纷点赞并分享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2017年,厦门太古于12月4日同时迎来波音787及空客A380的大修业务,填补了厦门太古及厦门航空维修产业在该两款新机型大修业务方面的空白;2022年11月15日,厦门太古翔安维修基地开工建设,作为港机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其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建成两座“背靠背”的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跨度最大的民航飞机维修机库。
“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的十年,也是厦门太古加速发展的十年。”回忆起十年来厦门太古的多个发展里程碑,太古中国区主席蒋意达表示,厦门太古的成就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密不可分。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改革试验中,厦门自贸片区平台全国首创“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的监管模式、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航空保税维修、推动航材税率政策取得重大突破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营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培育了航空维修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稳步发展。
贝莱胜电子总部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专注为全球医疗设备及工业装备企业提供高精度电子电气制造服务,从电路板组装到系统集成。
“作为扎根厦门自贸片区的电子电气制造服务企业,我们亲历了片区从‘试验田’到‘创新极’的蜕变,更深刻感受到制度型开放对高端制造的赋能之力。”贝莱胜电子亚太区总裁VICTORTAN告诉记者,2024年贝莱胜取得全国首个“非自产医疗机械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让企业从“修自产”到“修全球”,推动企业加速融入国际加工贸易体系,为进军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据VICTORTAN介绍,该政策的试点落地,是在厦门自贸片区的牵头下,用好用足“自贸区+综保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并得到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厦门海关等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大力支持,形成业务开展的可行性报告、综合监管方案、环境监管方案、海关监管方案、属地监管方案和企业合规管理计划,最终落地厦门自贸片区。
十年风雨兼程,厦门自贸片区正坚定实施中央关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积极探路先行,贡献更多自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