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博会·预博会:驱动农业与食品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在消费市场持续升级、农业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食博会·预博会”)日前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现代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场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的综合性国际食品盛会,以“食全食美,预见‘味’来”为主题,成为促进内需消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智慧农业升级的关键商贸平台。
中爱构筑舌尖上的贸易桥梁
爱尔兰食品局驻华代表处主任苏礼文近日表示:“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爱尔兰食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中爱在乳制品、肉类、海产品和酒类四大品类上已构筑起舌尖上的贸易桥梁。”这一现象显示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正在为全球食品贸易注入新动能。
爱尔兰食品局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爱尔兰对华食品饮品出口额突破5.8亿欧元,市场地位持续攀升。其中,乳制品以67%的占比稳居主力军;海产品赛道异军突起,以4192万欧元的出口额实现41.8%的跨越式增长;在酒类市场,整体酒类出口逆势增长6.3%。
“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既是指南针也是催化剂。”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苏礼文深有感触。从2008年首单黄油入华到如今全品类开花,他见证了中国消费者对爱尔兰食品从陌生到熟悉、从尝试到喜爱的“华丽转身”。面对中国消费者对“高端化、可持续、差异化”的追求,这位“中国通”充满信心:“我们将以柔性供应链响应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需求,未来中爱农业合作不仅限于贸易往来,更要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价值共同体。”
区域特色产品同台竞技
在食博会·预博会上,辽宁、湖北、云南等地的特色产品同台竞技,以生态化发展路径演绎农业的多样性与创新活力。从北方的黑土地到南方的彩云之巅,一场关于品质与可持续的产业升级正在展开。
辽宁展示了生态种植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其中,沈北七星米业通过“稻蟹共生”模式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构建起生态循环系统。该公司董事长洪蕴来强调,线下体验场景让消费者成为“生态质检员”。“稻蟹共生”模式既保障了大米品质,也精准对接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健康食材的需求。
沈阳沃斯福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专利技术重塑传统风味。通过自主研发的发酵工艺,企业实现了酸菜酸度、脆度的标准化。“从原料筛选到118道工序管控,我们让每包酸菜的品质波动控制在1%以内。”公司总经理王成嘉介绍,目前该企业已占据东北酸菜出口市场份额的22%,先进技术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湖北展团的无花果系列产品以小果撬动了大产业。通过深加工,郏县九古仙人合作社将鲜果转化率提升至85%,开发出果干、果酒等12种衍生品。合作社负责人李晓说:“我们正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带动无花果种植面积在三年内扩展了3倍。这种“特色种植+精深加工”的模式,让地方小品类走向全国大市场。
云南展团8家龙头企业首次亮相食博会·预博会。在其带来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中,生态茶园套种咖啡和药用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尤为引人注目。某茶企负责人表示,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种植方式,使得云南农产品欧盟有机认证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口单价较常规产品高出45%。
企业锻造产业链韧性
在食博会·预博会现场,河北秦皇岛在旗食品有限公司提出的杂粮主食管理体重理念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其销售经理陈立鹏介绍,在旗食品深耕杂粮加工,取得118项国际认证,产品已进入欧美、东南亚等19国市场。“我们正在与巴西、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建立合作通道,并通过建立3.6万亩自有种植基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把控,杂粮营养保留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5%。”陈立鹏说。
河北优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以规模化夯实供应链基础。该企业正在建设4.5万亩生态养殖基地,计划分三期实现300万只蛋鸡存栏量。基地投产后,鸡蛋日产能将达280吨,配套的饲料加工厂可使成本降低18%。这种从种鸡培育到冷链配送的全环节把控,不仅确保蛋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零,更使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5%。目前,其试产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高端商超,复购率达63%。未来5至10年,产品将进一步辐射全国,助力公司成为中国生态有机蛋品的优质供应商。
业界人士表示,无论是在旗食品的全球认证体系还是优食达的重资产布局,农业企业的选择印证着相同的发展逻辑——产业链韧性既需要技术创新的“软实力”,更离不开实体投入的“硬支撑”。
“在供应链领域,AI大模型正在构建市场预判能力,目前农产品流通大模型的研发已有阶段性成果。”阿里巴巴数淘天集团研究中心副主任左臣明表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突破正形成协同效应——生产端的精准数据为供应链预测提供基础,而市场预判又反向指导生产计划。这种“数据闭环”使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成功将滞销率从15%降至4%,同时溢价品种种植面积扩大3倍。
随着产学研深度联动,AI技术正在重塑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价值链条。从直播间的“新农人”到算法优化的种植方案,从智能预警的价格体系到内外双循环的供应链,数字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构农业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