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税务风险及管理

发布日期:2019-04-22 14:08:29来源:“走出去”服务港作者:
通过跨境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技术、人才、销售渠道,进而突破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以获得更广泛的海外市场。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受“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因素的推动,海外投资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议程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即便目前全球资本流动趋缓,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依然势头强劲。[1]根据全球化智库、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8)》显示,海外并购依然是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参与程度的深化,绿地投资有望回暖。报告进一步分析指出,通过跨境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迅速获得技术、人才、销售渠道,进而突破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以获得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出口模式带来的跨国运输高额费用及他国关税壁垒阻碍也能得以避免。

然而,海外并购机遇与风险并存。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张,海外并购风险也相继涌现,其中,税务风险首当其冲。有政府机构针对“走出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近80%的受访企业表示因对投资所在国家税收制度的不了解导致了额外的税收负担,超半数的受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遭遇了税务歧视。[2]因此,对于积极探索海外发展空间并试图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中国企业来说,在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同时,正确识别并有效控制海外并购的税务风险,方能为成功并购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有效提升整体投资效果。

二、海外并购典型税务风险

海外并购交易涉及项目启动、前期谈判、整合及退出四个环节,而税务风险在任一过程均有可能发生,并影响企业投资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并购交易前税务风险分析

近年来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大都希望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改变“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的局面,实现品牌、技术方面的飞速跨越。为避免“买错”,在并购交易前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税务尽职调查是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所谓“税务尽职调查”,主要是通过审阅目标公司的涉税文件等相关资料,识别未被卖方发现或披露的税务风险或负债,帮助买方更客观、精准地判断目标公司的价值,从而及时调整报价基础和谈判策略。[3]

在并购实践中,各国税收制度不尽相同,目标公司分布的国家及各国税制情况均是影响税务尽职调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交易类型也会影响税务尽职调查的安排。一项海外并购可能是资产收购,也可能是股权收购,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选择何种交易类型虽然更多是商业上的安排,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投资目标,但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税务后果,也会对税务尽职调查产生重大影响。仅以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历史税务风险为例,若企业采取股权收购的交易方式,则买方通常需要承担目标公司的历史税务风险;但若采取资产收购,买方一般而言无需承担目标公司历史税务风险,但这仍取决于各国税收法规及政策的具体要求。

因此,中国投资者对于海外并购税务风险的识别与管控,首先就在于其是否对目标公司展开详尽且充分的税务尽职调查。

(二)并购交易中税务风险分析

首先,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海外投资股权架构的合理搭建有助于降低交易环节、利润汇回环节及投资退出环节的税务成本,因此这是各个阶段中“走出去”企业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控股架构主要解决“并购主体”在哪里、以何种法律形式、与中国企业的股权隶属关系等问题。控股架构分为直接和间接,但常见的海外投资架构基本会选择间接模式,也就是中国母体在国内,在国外设立一个投资平台,然后间接控制中间控股公司(如有)。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香港、新加坡、卢森堡作为中间控股公司所在地,因为从税务角度而言,这些国家(地区)往往拥有广泛的税收协定且对符合条件的被动收入征收较低的所得税甚至不征收所得税。但若企业罔顾境外税法及税收协定的影响盲目选址,可能并不能达到节税的效果。[4]以香港为例,作为一个地区,其与许多重要的贸易大国之间没有签订税收协定,使得企业若选择设立香港公司作为收购平台,可能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交易架构的有效落地需要交易合同的保驾护航,而收购协议中的陈述、声明及补偿条款是保障投资人权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若在收购前的税务尽职调查发现目标公司存在历史税务风险,可让卖方在收购协议中添加相应的担保条例以保障买方的利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采取托管账户的形式,约定暂时冻结部分交易对价以降低税务风险。然而,海外并购实践中,由于忽视协议条款致使中国企业补缴税款甚至遭受处罚的案例不胜枚举。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急于求成,忽略并购协议细节;另一方面,海外并购前期税务尽职调查不够充分,致使并购协议中条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存在较大风险。

(三)并购交易后税务风险分析

攻城容易守城难。一项收购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收购前期的精准判断与睿智决策,收购完成后是否能对目标企业实现有效整合甚至更为意义深远。

大部分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公司或其资产的目的,通常不仅在于优化自身财务表现,更多是出于战略投资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需要。因此,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投资者应当从集团整体的价值链着手,整合目标公司或目标资产的业务,以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益。[5]而在业务整合的过程中,日常经营涉及的跨境关联交易安排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国际税收改革行动的深入推进,跨境关联方交易俨然已经成为国际反避税调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避免企业承担额外税务成本,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持续关注境外税务事项,对业务整合涉及的关联交易进行转让定价分析,明确目标公司在集团整体价值链条中承担的具体职能,准备定价合理性评估文档并按时向税务机关提交同期资料,建立合理的全球转让定价政策。

三、海外并购税务风险应对措施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税务窘境,一方面由于国际税务环境复杂,税务法规与政策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对投资国及目标公司的税务背景调查,因此中国企业在并购交易中蒙受税务损失的情形也就屡见不鲜了。面对陌生且复杂的国际税务环境,中国企业应当及时采取税务风险管控措施,以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交易前,应当组建专业并购团队,对东道国的税收系统展开初步调查,识别东道国的整体税收环境。同时,需要进行充分的税务尽职调查以识别目标公司的潜在税务风险:目标公司的税务稽查情况、历史期间的税务合规性、是否存在错缴、少缴、漏缴税款的行为、累积税务亏损等方面均是税务尽职调查需要全面考察的因素;[6]另一方面,企业在并购交易完成后,需对税务风险进行持续关注与防范,建立内部税收风险防范体系。以税务战略作为出发点,结合组织架构设置、人员职能判定、控制流程设置、沟通汇报机制设置,构建企业内部税收风险管控体系。以此方式,不仅能帮助企业从源头发现税务风险,更能实现企业长效持久的税务管理。

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宏观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唯有加强对海外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方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注释:

[1]参见德勤:《开放新征程——德勤2018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运营指南》。

[2]参见叶红、尤姜、郑天成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典型税务风险及应对》,载于《国际税收》,第22页。

[3]参见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海外并购税务风险通关“攻略”》,http://cafiec.mofcom.gov.cn/article/zjsj/201608/20160801372575.shtml,上次访问时间:2019年4月13日。

[4]参见陆建明:《海外并购税务风险的相关思考》,载于《财税审计》2017年第32期,第97页。

[5]参见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海外并购税务风险通关“攻略”》,http://cafiec.mofcom.gov.cn/article/zjsj/201608/20160801372575.shtml,上次访问时间:2019年4月13日。

[6]见前注4。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