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问:
去年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中国和欧洲的经贸合作仍迈上了新台阶。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和欧洲的经贸关系,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王文涛:中欧是全球两大独立、自主的力量,有着广泛的战略共识和共同利益,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21年,尽管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但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依然延续了快速发展势头。
从数据来看,双边贸易的“量”和“质”都有了提升。“量”的方面: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质”的方面: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材料等领域的贸易增速超过30%。去年,中国与欧盟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中欧班列月行千列、年行万列,去年开行列数达1.5万列,同比增长22%。
双向投资稳中有进。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2700亿美元,在金融、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等领域投资合作活跃。中国对欧投资保持逆势增长。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业务,近一半受访企业在华利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去年10月,中国欧盟商会主席表示,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未来前景,要继续加大在有关领域的投资。
经贸交流对接不断深入。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等各层级的交流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平台更加完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成功举办,425家中东欧国家企业参展,中国自中东欧进口的采购额达74.6亿元。欧盟一些企业积极参加第四届进博会,第四届进博会的展商数量、展览面积、意向成交额占比均超过1/3。爱尔兰去年担任了服贸会的主宾国,今年法国将担任消博会的主宾国。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双方要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定位,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确保中欧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对欧盟来说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有些人鼓噪的“威胁”。我们认为,中欧合作大于竞争。当然,我们也认同,中欧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存在一些分歧、差异,双方可以加强沟通,促进良性竞争。中欧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展望未来,我们愿与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经贸关系大方向和主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欧盟提出的“全球门户”对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机制。双方可以在抗疫、绿色、数字、金融、科技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进程,持续为中欧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双方可以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协调合作,在G20、联合国、世贸组织,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摒弃零和思维,反对保护主义,深化市场开放。中欧可以加强合作,还可以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不仅为双方的经济发展,也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