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50周年 中国外交部:为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尽管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但中欧市场双向引力依然强劲,合作基础稳固。
中方:将同欧方一道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在回答有关中欧关系的问题时,郭嘉昆表示,中方将同欧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北京环球网报道,当日,有记者提问称,中国外长王毅访问了德国,会见了德国、法国、西班牙以及欧盟的外长,传达了中国愿意加强与欧洲关系的信息,是什么促使中国现在希望与欧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欧盟和美国跨大西洋关系中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此,郭嘉昆表示,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盼望中欧成为变革世界当中的建设性力量。郭嘉昆表示,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方将同欧方一道坚持伙伴关系定位,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中欧关系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中方再回应美加征关税问题: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
中新社报道,郭嘉昆当日再就美国加征关税问题作出回应。他强调,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损害的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有记者提问,美国总统特朗普早些时候表示金砖国家已经“终结”,并威胁向挑战美元地位的国家征收100%的关税。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郭嘉昆说,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搞阵营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的是实现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中方愿继续同金砖伙伴一道,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更多贡献。
“关于美国加征关税的问题,中方已多次阐明立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损害的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郭嘉昆指出。
专家:中欧加强开放合作是内生联动和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2024年,尽管中欧关系历经波折,双方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仍达7858亿美元,投资合作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充分体现了双方经贸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本质,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际商报》报道,中欧商界人士一致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经济体,中欧关系以及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凸显。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机遇下,双方应进一步深化对话与互信,共同捍卫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制,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同时在高科技、制造业、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产业协作与创新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增长。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越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对话交流,坚持伙伴关系定位。中方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把双方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妥善处理电动汽车案等经贸分歧摩擦,维护中欧经贸合作大局。”在此前举行的第三轮“中欧商业领袖圆桌对话”上,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大使如是表示。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波涛汹涌”、保护主义上升之际,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都需要中欧深化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蔡彤娟表示,中欧加强开放合作是内生联动和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一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中欧双方在过去的合作中都强调互利共赢的重要性。二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欧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经济体,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公共卫生危机等挑战时发挥关键作用。三是推动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欧双方都倡导多边主义,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蔡彤娟进一步表示,未来,中欧应为双方经贸合作打造一个充满信任与共同发展的环境,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需要双方增强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的透明度和稳定性,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同时深化产业协作与创新合作。
据悉,目前,中欧双方同意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举办好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举办好中欧经贸、数字、环境与气候等领域高级别对话,举办好各领域各层级有关机制性对话。这些都将为促进新形势下的中欧经贸合作提供重要机遇。
中欧企业是双边经贸合作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近年来,中欧工商界始终秉持务实精神,推动双边合作稳步前行,共同探索新合作机遇。
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消费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中国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多个技术创新领域,中欧企业领跑全球,双方在投资、创新和第三方市场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中国吸引来自欧盟的外资从56.9亿美元增加至105.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比重从3.8%上升至6.5%。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匈牙利、塞尔维亚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新能源汽车等成为合作新亮点。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远东事务负责人方恩婉表示,当前欧中关系正处在关键时刻,正如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所指出的,欧中可达成协议,甚至扩大投资和贸易关系。欧洲在华企业为中国经济和就业增长作出贡献,期待未来欧中贸易关系更加平衡。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中欧双方都高度重视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创新,这为双方合作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中欧应通过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增强韧性,提升竞争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蔡彤娟认为,中欧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绿色建筑、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较大,通过加强合作,双方可以共同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提升双方产业链在绿色转型中的韧性。同时,双方在气候变化应对、碳减排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此外,欧洲在金融、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有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应用,而中国则在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方面走在前列,双方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合作推动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