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西部自贸试验区:破局“区位劣势” 开辟全球贸易新赛道

发布日期:2025-03-31 07:39:11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胡一波 舒忠 王铁山
3月18日发布的《2025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升级发展蓝皮书》显示,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与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

3月18日发布的《2025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升级发展蓝皮书》显示,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与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6%,其中西部地区贡献率从2020年的7%跃升至2024年的15%,成为增长最快板块。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区位、物流成本及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在全球贸易中处于“后发”地位。随着西部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数据显示,2024年西部六省(重庆、四川、陕西、云南、广西、新疆)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8%,突破5000亿元;2025年一季度,这一增速进一步攀升至42%,展现出强劲动能。

如何以自贸试验区为跳板,推动西部地区从“开放末梢”跃升为“开放前沿”?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与实践,探讨西部破局之道。

从劣势到优势:

西部自贸试验区“破局密码”

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曾是其参与全球贸易的最大障碍:远离沿海港口导致物流成本高、产业链条薄弱制约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国际品牌认知度不足削弱市场竞争力。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西部打开了“政策+产业+通道”的立体化突围路径。

中欧班列成“新动脉”,升级物流通道。截至2024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其中西部占比超60%,重庆“渝新欧”、成都“蓉欧快铁”、西安“长安号”等线路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以重庆为例,2024年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跨境电商货物占比达45%,运输时效较传统海运缩短20天以上,物流成本下降30%。此外,今年3月,西部首个跨境电商航空物流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增5条国际货运航线,进一步打通“空中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班列的辐射效应已从单一运输向产业链延伸。2024年,重庆依托“渝新欧”班列,吸引了惠普、华硕等电子制造巨头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带动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增长52%。成都“蓉欧快铁”则通过与波兰马拉舍维奇的深度合作,形成“班列+园区”模式,2025年一季度对中东欧出口额同比增长67%。

政策创新释放制度红利。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一单到底”通关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西部自贸试验区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1.2小时,较2023年提速50%;外汇结算便利化政策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超15亿元。例如,宁夏自贸试验区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推动枸杞出口额在2024年增长58%,品牌溢价率提升20%。

政策创新还体现在税收优惠的精准发力。云南自贸试验区针对跨境农产品推出“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2024年带动咖啡、花卉出口额增长41%;广西凭祥自贸片区通过“边民互市+跨境电商”融合模式,今年一季度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73%。

特色产业借势“出圈”。西部地区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陕西苹果、猕猴桃等农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65%;四川川茶借助阿里国际站、Temu等平台,实现对欧美高端市场出口量翻番。这些实践印证了“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的可行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的崛起。新疆依托毗邻中亚的区位优势,2024年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光伏组件、小型家电等产品超50亿元;贵州大数据试验区则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为东部电商企业提供算力服务,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9%。

挑战犹存:

西部如何跨越三大“隐性门槛”?

尽管成绩亮眼,西部地区仍需直面三大挑战。

一是物流成本仍高于东部。2024年数据显示,西部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占营收比重平均为18%,高于东部沿海的12%。以陕西至欧洲的铁路运输为例,单箱成本较青岛港海运高约2000元,且“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低,制约中小微企业参与度。

二是数字化能力不足。西部企业数字化转型率仅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制约了精准营销和供应链效率。调研显示,云南仅有32%的农产品企业使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是人才缺口亟待填补。据测算,目前中国的跨境电商人才缺口达700万左右。这一点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中也可见一斑。报告显示,直播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行业人才缺口达1500万。某招聘网站数据也显示,今年年初开工首周,跨境电商运营、外贸专员/助理以87.94%、80.79%的增长率位居职位数第二、第三,市场对跨境电商运营、外贸相关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西部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缺口大,成为制约长期发展的瓶颈。例如,新疆跨境电商企业普遍面临小语种(俄语、阿拉伯语)人才短缺问题,2024年仅喀什地区缺口就达1.2万人。

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2024年,重庆、成都、西安三地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西部总量的68%,而云南、广西等地增速虽快但基数较小,政策红利尚未充分渗透至基层。

未来路径:

以“四链融合”构建全球竞争力

破解上述难题,需推动“物流链、数字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

在物流链方面,强化多式联运与海外仓布局。建议进一步优化中欧班列与航空、公路运输的衔接,2025年力争将西部物流成本占比降至15%以下。例如,四川可探索“蓉欧快铁+双流航空港”联运模式,实现欧洲订单72小时直达。同时,支持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地区建设海外仓,2024年西部新增海外仓120个,2025年目标突破200个,形成“48小时达”覆盖网络。

政策层面需加大支持力度。今年3月,依托自贸试验区,设立各类跨境电商专项扶持基金,规模约50亿元,用于支持海外仓建设和冷链物流升级。陕西企业“丝路云仓”已借助该基金在哈萨克斯坦建成首个智能海外仓,日均处理订单量提升3倍。

在数字链方面,技术赋能全流程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选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应用。例如,陕西“洛川苹果”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品控,2024年出口单价提升25%。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力争2025年西部企业数字化率提升至55%。

在消费端,直播电商正成为新引擎。2024年,重庆联合TikTok开展“西部好物出海”直播活动,单场最高销售额破亿元;云南普洱茶企业通过跨境直播,2025年一季度对东南亚销售额增长120%。

在产业链方面,深耕垂直领域,打造隐形冠军。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细分赛道。例如,云南可依托花卉产业优势,建设全球鲜花跨境电商中心,2024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通过跨境电商出口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85%;新疆可借力中亚市场,发展特色农产品与轻工制品跨境电商业态,今年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61%。

在人才链方面,构建“政校企”协同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增设跨境电商专业,联合东部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今年2月,四川省商务厅与亚马逊全球开店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启动“四川跨境电商亚马逊赋能计划”,同时启动“跨境电商人才培育计划”,预计三年内输送专业人才超3万名,此模式值得西部各省借鉴。此外,可探索“跨境数字游民”引进机制,吸引东部资深从业者通过远程协作参与西部项目。四川跨境电商近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4年进出口交易规模达到1358.9亿元,同比增长17.4%,备案跨境电商企业达到4054家,逐步形成了“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的新模式。

展望:

西部能否成为全球贸易“新一极”?

从数据看,西部跨境电商增速已连续两年领先全国,且与东盟、中亚等新兴市场贸易额2024年占比提升至35%。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落地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西部地区有望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机遇一是RCEP红利释放。2024年,西部对RCEP成员国跨境电商出口额达1800亿元,占总额的36%。广西凭祥自贸片区利用“零关税”政策,2025年一季度对越南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2%;四川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将汽车零部件出口至泰国组装,成本降低18%。

机遇二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速。自2023年5月,中国—中亚数字贸易论坛在西安召开并签署西部六省与中亚五国《跨境电商合作备忘录》,实施共建跨境支付系统和数据安全通道以来,已助力西部企业直接触达中亚2亿消费者市场。

西部突围绝非一日之功。唯有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夯实产业基础、扩大开放合作,方能真正打破区位桎梏,在全球贸易新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作者分别系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院长、陕西自贸区研究院院长、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本文数据来源:商务部、海关总署、各省统计局公开报告)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