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科技合作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25-03-31 01:17:09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杨成玉
法国是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首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大国。

法国是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首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大国。60多年来,中法科技合作不断深入,双方在民用核能、高铁、航空、空间、卫生等高科技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两国科技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双边关系高水平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活跃期,虽然大国博弈竞争进一步加剧,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仍是大势所趋。中法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务实合作,不仅能够确保两国在重点创新领域的行稳致远,而且对于破解美西方对华科技围堵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法国持续推进对华科技合作。与德国、日韩等优势产业集聚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领域不同,法国得益于其战后实施的产业政策,工业、军工、科技体系自成一体。法国外交基于独立自主的传统,奠定了中法关系在务实合作领域的特殊地位,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

法国还是对华投资和在华建立合资企业最早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第一个同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第一个同中国开辟直航航线的西方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法国便支持中国建设辽阳石化、武汉和广东的汽车项目,中法合资建立了天津“王朝”葡萄酒等标志性项目。21世纪以来,中法产业合作进入快车道。在核电合作方面,中法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相继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一期、引进法国EPR三代核电技术的台山核电站。

科技含量高是中法合作的一大亮点,双方高科技大项目务实合作推进平稳。自1978年中法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在联合实验室、航空、航天、新发传染病防控、高新区与竞争力集群、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肠道元基因组、生态环境、国际大科学装置等多个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法持续推动在民用核能、航空航天、农食产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双边贸易额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创历史新高。在美国企图对华“脱钩断链”、欧盟对华战略竞争性上升的背景下,法国顶住压力,在全球范围内稳住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大盘子,为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批约积极斡旋,中法海洋卫星、天文卫星等高科技战略性项目如期推进,客观上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一方面,中法科技合作机制完善,两国签有科技交流合作协定、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卫生和医学科学合作协定等。另一方面,中法科技合作形式多样,两国之间从最初的一般性人员交流,到基础研究与高技术领域的项目合作,再到市场与技术互动联合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合作,如今已拓展到重要科技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平台共建。

自2017年马克龙担任法国总统以来,法国“大国雄心”不断显露,抢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多个全球治理新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进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上述领域提出诸多中国方案,同法国理念多有契合,同美国“退群”“毁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法方深知要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推进全球科技创新,离不开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法科技合作还在不断开拓新领域。以2024年5月中法元首外交为契机,中法围绕人工智能新兴科技领域,签署中法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安全,加强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

当前,中法科技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可在以下领域拓展合作边际。

一是量子计算领域。中国海量算力资源、应用场景与法国基础研究优势形成高度互补,双方可从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入手,进而推动全领域合作取得突破。

二是绿色低碳领域。双方在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治理等全球生态治理改革领域高度协同,未来在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防治、海洋保护、能源转型、绿色去碳、绿氢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空间巨大。

三是农业科技领域。农业是法国立国之本,也是近年来中法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随着“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持续推进,双方可进一步在小麦等粮食作物育种联合实验室建设、土壤健康、防止土壤退化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并增加农业科研人员交流机制。

四是航天科研领域。法国是航天科技大国,拥有不少独特技术,但囿于财力不足,近年来多利用美俄中等航天强国相关载体开展研究。中国“天宫”空间站、“嫦娥”登月飞行器、“天问”实验舱是中法未来在该领域开拓合作的重要平台,进而推进空间科学探测、气候变化监测、月球与深空探测等航天领域合作。

此外,提升中法科研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中法科研交流伙伴计划,特别是鼓励双方更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将为两国高精尖科技研发团队提供更多联合研发机会,推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