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外包增长助“中国服务”画出上扬线

发布日期:2025-04-16 10:38:04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孟妮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额1858.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72.8亿元,同比增长14.1%。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背景下,中国服务外包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额1858.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72.8亿元,同比增长14.1%。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表示,总体来看,2025年以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离岸、在岸业务均实现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作用依然突出。其中,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实现较快增长,彰显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从业务结构看,中国企业承接ITO、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516.3亿元、212.1亿元和344.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8.2%、22.9%和-12.5%。在信息技术外包中,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业务增长较快,执行额为441.7亿元,同比增长43.1%。

据宋思源分析,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市场的持续扩张,催生了大量研发服务需求。中国在工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推动信息技术研发服务成为ITO业务的核心增长极。

日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良好。软件业务收入18965亿元,同比增长9.9%;软件业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10.7%;软件产品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8.3%;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2585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同比增长8.8%;集成电路设计同比增长13.5%。“这为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成为支撑我国服务外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宋思源说。

从区域分布来看,1—2月,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合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48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总额的88.4%;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30.7亿元,同比增长13.8%,占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49.5%;京津冀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61.3亿元,同比增长86.3%。

“示范城市作为服务外包发展的生力军,经过多年积累,产业基础稳固,技术实力雄厚,全国近九成外包执行额由示范城市完成。在此基础上,京津冀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打造雁阵式发展格局,更大程度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乘数效应,区域产业规模实现整体跃升。未来,示范城市还将在强化产业创新、参与全球合作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宋思源如是说。

从国际市场来看,1—2月,中国内地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前三位为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执行额分别为235.2亿元、207.9亿元和1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7.1%和88.4%,合计占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56.7%;承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325.4亿元,同比增长50.9%;承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327.9亿元,同比增长40.5%。

谈及中国承接新加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宋思源认为,一是去年12月中新自贸协定4.0升级版正式生效,其负面清单模式有效扩大两国服务业开放领域,在更大程度上释放了新加坡的市场潜力,拓展了服务外包合作空间;二是中美贸易局势紧张,跨国企业将新加坡作为“风险缓冲带”。作为东盟的核心经济体,新加坡的外包需求增长也带动了整个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通过承接新加坡订单,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业务,从而实施“以新拓东”的布局。

此外,服务外包对吸纳就业的积极贡献也在持续凸显。1—2月,中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11.9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9.5万人,占比79.8%。截至2月底,中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708.5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120.2万人,占比65.6%。

展望下一阶段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宋思源认为,当前,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主要针对货物贸易,对服务外包的直接影响尚不明显,但服务外包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货物贸易领域的关税壁垒和投资限制所引发的“链式迁移”风险,必然传导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因此,其对服务外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但同时,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布局日趋多元化,对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重点更多转移至亚洲、中东、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中国也将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持续激发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活力。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