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扩大开放阔步新征程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在经贸领域推行霸权政治、实施单边霸凌,扰乱全球正常经贸合作秩序,给全球贸易投资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但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正是中国做好自己的事、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实际行动。
4月11日,国务院批复9个城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9市被纳入试点范围。同日,商务部等9部门同步推广9条示范经验,增加了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创新举措。
4月18日,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加快试点实施节奏、扩大试点范围、加大压力测试和复制推广力度三方面工作,任务清单则围绕十四方面提出155项试点任务,以期进一步发挥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作用,为推动服务业开放提速加力。
自2015年起,国务院分三批先后批准了北京等11个省市开展试点,中国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稳定、开放的政策环境。
试点十年,成果丰硕,此番扩围和经验推广同样意义深远。为此,我们特邀四位专家,就试点省市如何借政策东风实现服务业新突破、新经验的创新亮点以及未来的重点突破方向等话题展开探讨,为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开启新征程献智赋能。
专家圆桌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 伟
商务部研究院数据中心副研究员宋思源
1.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与合作态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国务院批复将大连市、宁波市等9个城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这一举措对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格局、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晋平:新增9个试点城市,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主动布局,旨在通过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打破服务业市场壁垒,推动规则、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新增试点城市涵盖沿海与内陆,形成梯度开放格局,有助于激发区域协同效应,促进服务业要素流动。同时,试点聚焦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加速服务业向高端化、数字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外,试点政策可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积累差异化改革经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服务业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盘和林: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扩围的重要意义,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业有区域属性,9个城市分布在不同区域,有助于打破服务业的区域发展壁垒。二是实现制度型开放,推动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制度创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三是实现产业升级,促进服务业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四是实现创新驱动,促进中国服务业创新发展,缔造新的市场需求空间,提振服务业内需,促进服务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郑 伟:此举一是有利于优化服务业开放布局。新增试点涵盖沿海与内陆城市,形成了“沿海引领、内陆联动”的试点布局,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进而为我国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放积累经验、试压试水。二是有利于强化服务业开放合作机制。试点的有序增加,为服务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开放平台。试点政策将吸引更多贸易投资,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服务贸易注入发展新动能。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扩大试点范围是我国主动向全球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分享中国市场的务实举措,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全球地位。
宋思源:试点扩围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试点城市优越的营商环境将吸引更多领先企业来华兴业、扩大投资,这也将带动我国本土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2.9个新增试点城市在服务业领域各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您认为这些城市应如何精准锚定自身优势,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借助试点政策的东风,推动服务业开放提速加力?
赵晋平:各试点城市应立足自身禀赋差异化施策,例如,大连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航运金融与跨境服务;深圳可发挥科创优势,推动数字贸易与科技服务融合;西安可结合文旅资源,打造“文化+数字”新业态。同时,各地还需紧扣经济趋势,推动跨界融合(如医疗与保险结合)、数字化转型(智慧物流)、绿色转型(低碳会展)等。在政策落地过程中,试点城市应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培育本土品牌,并利用自贸试验区等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一城一策”的特色开放路径。
盘和林:新增试点城市应从自身优势出发,依托已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独有资源禀赋,展开积极探索。有些城市的文化资源丰富,擅长发展文旅产业,而有些城市的互联网发达,适宜发展数字服务。试点城市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将服务业和数字化趋势、绿色化发展、“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推动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此外,试点城市还应努力进行制度创新与突破,为服务业融合化跨界发展、高端化品质提升和国际化市场拓展奠定制度基础。
郑 伟:在融合化跨界发展方面,各试点城市应重视并强化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区域间的创新融合发展,综合塑造产业及贸易增长新动能。例如,对于不同领域融合,大连可推动航运物流与金融、贸易融合,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对于不同产业融合,宁波可依托港口优势,促进航运服务与智能制造、跨境电商融合;对于不同区域融合,厦门可加强对台湾地区服务业合作,推动旅游、文化与金融等跨界融合。
在高端化品质提升方面,各试点城市应加强对高端服务业的投入和培育,吸纳更多知名高端服务企业和品牌落户,带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如深圳、青岛等城市可打造高端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大连、宁波、厦门等沿海城市可向高端航运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苏州、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可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
宋思源:在数字化技术赋能方面,试点城市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包括加快数字技术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等发展,提高航运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等。
在绿色化可持续转型方面,试点城市应加快服务业绿色发展步伐。其中,在航运物流领域,支持绿色航运、低碳物流,发展新能源船舶;在建筑、旅游等领域,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旅游,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科技服务业领域,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升绿色产业发展动能。
在国际化市场拓展方面,各试点城市应充分结合自身产业及区位优势,有序拓展国际市场。例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等沿海城市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服务合作,推动航运物流、金融等服务“走出去”;西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可通过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等方式,提升国际物流和服务贸易水平,密切国际市场联系;福州、厦门则应发挥对台优势,拓展两岸服务业市场。
在特色化品牌塑造方面,各试点城市应注重技术及服务模式创新,突出产业特色、注重服务质量,在全球市场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含金量”的服务品牌,更大程度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全球影响力和价值链地位。
3.除扩大试点范围外,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通知,推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的9条经验。相比以往的示范经验,这9条新经验在政策理念、适用领域、实施路径等方面呈现出哪些差异与创新亮点?在后续落地实施过程中,各试点省市应如何将这些经验高效转化为推动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的实际效能?
赵晋平:相较以往,9条经验在政策理念上更强调“系统集成”,如跨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适用领域扩展到新兴领域,如基因诊疗、跨境数据流动;实施路径注重“场景化”试点,如特定园区先行。其创新亮点包括首次明确服务业绿色标准、支持跨境职业资格互认、探索“沙盒监管”等。试点省市需将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例如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提升效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加强政策解读与企业培训,确保经验转化为可操作模式。
盘和林:9条经验,在政策理念上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和规则对接,强调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衔接,推动服务业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适用领域上,覆盖范围更广,不仅涉及传统服务业领域,还拓展到新兴服务业领域,如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体现了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以试点经验为引领,各试点省市需做好两件事:其一,要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其二,加强监督评估。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郑 伟:9条经验在政策理念上更注重要素流动、商品流通和政务服务的协同推进,强调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适用领域上,涵盖金融、贸易、物流、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更加全面和广泛,且聚焦于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痛点领域,如金融领域的创新政策有助于吸引外资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贸易和物流领域的经验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领域的经验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在实施路径上,经验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特征愈发显著,注重与国际规则接轨,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特别是在数据跨区域流动等方面的探索已逐渐与欧盟等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
宋思源:在后续落地实施过程中,建议试点省市一方面做到“活学活用”,根据自身服务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对经验进行本地化改造和创新。另一方面涉及多部门的经验推广,应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有效推进经验的复制转化。
4.自2015年以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走过10年历程,如何评价这10年的试点成效?日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发布。在您看来,未来在对接规则、深化改革创新方面,试点省市有哪些重点突破方向?
赵晋平:过去10年,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形成190余项创新成果。但部分领域的开放深度不足,规则对接仍有差距。未来,试点省市需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标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放宽数据跨境、知识产权保护限制;二是深化“边境后”改革,如优化跨境支付、人才签证便利化;三是强化数字贸易基础设施,探索“数字自贸区”;四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工具箱,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型开放样本。
盘和林:10年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首先,制度创新成果收获丰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其次,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国内经济、就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最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和“引进来”顺利推进。未来,试点省市的突破方向,一要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努力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二要深化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三要增强区域协同,打破服务业区域间壁垒,形成区域的服务业发展合力。
郑 伟:一是制度创新成果丰硕,试点省市在贸易投资制度、金融服务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达到了先行先试效果。二是产业开放水平领先。试点省市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准入限制逐步放宽,已成为服务业对外开放新高地。三是产业创新生态良好。经过多年发展,试点省市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业态和模式,为地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协同发展效应显著。试点省市在空间分布上实现了沿海与内陆、东部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合理布局,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统筹协调,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优势愈发显著。
宋思源:未来,在对接规则方面,试点省市应持续加强对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研究和对接,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可考虑鼓励试点省市从企业及行业层面更多参与全球服务业标准和规则制定,促进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治理能力及地位的提升。在深化改革创新方面,试点省市应强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深水区”探索,对于金融、科技、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监管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加强数字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在服务业领域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注重绿色发展,推动服务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推进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的体系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