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制胜内外贸一体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工作。3月18日—2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福建调研期间主持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创新贸易渠道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3月1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上海调研时也表示,要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更好发挥超大国内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助力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当前,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广大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业内人士认为,内外贸一体化不仅能帮助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压力,也能从供给侧的角度发力,助力中国消费市场构建新格局。各级各部门的政策需要有系统性、协同性,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打通内外相互促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稳定对外贸易发展”系列工作中提出,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通过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形成统一大市场,是中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前提。
“而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把基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发展。”崔凡说。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后的趋势,是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看来,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既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这些条件决定了当前中国外贸企业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在国内外市场顺畅切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过去中国内外贸发展相对来说是分离的,这使得相对应的市场空间和范围受限,一旦发生不确定的状况,转型非常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王孝松研究员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规则、标准需要内外统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必由之路。
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18条措施。2024年12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作用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意见》,进一步助力内外贸协同发展。
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等制度衔接融合,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
在组织落实和工作部署层面,商务部牵头建立了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部际工作机制。针对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不熟悉等情况,商务部积极培育、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企业,为外贸企业拓内销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咨询、标准认证、市场开拓、金融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当前,很多外贸企业在政策协同支持下,加速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步伐。记者了解到,不久前举行的第33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境内外3250家企业参展。参展企业中,既深耕出口又拓展内销的企业有550余家,占比约17%。这些企业依托国际市场的技术积累与品牌优势,将优质产品引入国内市场,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记者从3月20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加强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支持方面,商务部将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前提下,统筹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政策,支持企业采取投保的方式,分散企业贸易风险。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在融资、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崔凡表示,各级各部门的政策需要有系统性、协同性,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