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萨木偶伏加笛 在北京体验欧洲非遗
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于10月22日下午向公众首次开放。本次非遗周以视频展播、图文展览、展示展演、现场活动、发布推介等形式,全面展现“大美非遗和合天下”主题。其中,国际展区以“美美与共”为主题,邀请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项目参展。
2017年12月7日,意大利那不勒斯披萨制作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照流传四百多年的传统烹调方式,正宗的那不勒斯披萨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蒜披萨,另一种是玛格丽特披萨。在展会现场制作的玛格丽特披萨吸引观众排长队品尝。“那不勒斯的披萨是非遗,但传承人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其展位负责人表示,“只要你按照配方1:1用料,你也可以制作出那不勒斯披萨。”现场,人们不仅可以“品尝”非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
斯洛伐克吹笛传承人现场演示并邀请观众吹响了他们的“伏加笛”,这是最典型的斯洛伐克乐器之一,于2005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伏加笛是一种中空的管形口吹乐器,长度可以达到1.8米,通常由基础木材制成。随着现场一曲来自斯洛伐克的笛奏民谣结束,斯洛伐克“提线木偶”登场,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同申报的“木偶戏”于2015年列入了联合国非遗名录,传统木偶属于一种悬丝木偶,木偶艺人用手指拨动丝线进行操作。著名的音乐剧《音乐之声》曾改编为木偶剧版本在全球巡演。
古斯尔(Gusle)作为弦乐器,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种乐器的伴奏下,演唱以英雄史诗为主的内容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种单线乐器是用枫树制成,线是用三十个马鬃捻出来的,通常雕刻山羊头作为弦头,”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古斯乐的声音很像中国的马头琴或二胡的声音。”
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展示了各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各国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