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简”,展卷见天地
春天的大阪,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齐聚在樱花树下、梦洲之滨,共同参加大阪世博会。在占地面积155公顷的世博园区中,中国馆是备受关注的展馆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开馆以来,中国馆入口处常常排起长队,观众们争相目睹“中华书简”的风采。
在当地时间4月13日举行的中国馆开馆仪式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希望通过中国馆的精彩展示和丰富活动,让世界看到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中国,为大阪世博会留下精彩难忘的中国印记,积极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竹简是古代中国记录文字的载体,而中国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的三大篇章,正体现出中华民族由过去、至现在、到未来,与自然共同成长的文明轨迹。
在第一篇章“天人合一”,观众随着参观的步伐,穿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文明。在该展区,一座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动态影像显示屏成为焦点。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来自敦煌传统的宝相花、莲花、龙凤等极具代表性的元素随着二十四节气的转变灵动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展项的图案由93岁高龄的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绘制,“这些图案都来自我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敦煌是中国的艺术宝库,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常沙娜表示。
第二篇章“绿水青山”中,通过一系列视频展项,观众可了解当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新实践。走进绿水青山、崇尚自然的今日中国。“三北防护林”“山水工程”是当代中国生态系统治理的见证,把荒漠变成绿洲,把满目疮痍的废旧矿山变成山清水秀的自然景点。
而在“鹭岛”厦门,城市环境治理也颇有成效,曾经的臭水湖筼筜湖再现绿波,成为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城市胜景。
在广大的乡村,中国正努力探索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的道路。
第三篇章“生生不息”里,跟随科技日新月异的脚步,中国馆邀请观众们共绘绿色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在展示未来智慧城市的沙盘前,观众们可以看到一座以“AI城市大脑”为核心的创新、绿色、数智、融合之城;观众也可以亲身体验AI大模型,与AI支持的孙悟空以中、日、英三语对话。
在这一展区,观众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上九天揽胜、下五洋遨游的畅想,近距离观看嫦娥五号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正面、背面土壤,亲手按下火箭发射按钮,或是进入“蛟龙”号模拟舱,在周围的屏幕中同步看到海下不同深度的代表性生物,探索深海的奥秘。
蔡旭哲、王浩泽、宋令东三位宇航员从中国空间站发来“宇宙级”祝福。参观这一展区的观众将可以与三位航天员互动,共享把浩瀚宇宙过成“温暖家园”的航天式浪漫。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是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的总设计师。“中国馆的展示体现着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主题,展现未来时也不是简单地展览高科技,而是把从历史到未来之间的一个转换和传承体现出来。古人靠竹简来传递信息,传承智慧,因此在设计中,我选择展开的竹简作为空间的主要构成,形成一个纵向引导型的展览空间,从入口到里面,一步步引导着观众去体验。”在接受采访时,崔愷讲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文明传承的设计和展示理念,得到各方嘉宾的高度评价。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迪米特里·开尔肯泽斯说,中国始终以卓越表现参展,其展馆屡获殊荣、广受赞誉。在大阪世博会上,世界各地观众将在中国馆领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古老智慧,见识现代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和创意方案。
日本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和日本世博协会会长、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十仓雅和等人也高度评价中国馆建筑外观和精彩展项内容,赞赏中国馆展现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辉煌成就,期盼各方通过大阪世博会加强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
大阪世博会展期内,中国馆将举办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和经贸论坛等活动。从4月28日起,中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东省深圳市还将在中国馆举办各具特色的省区市活动周(日),呈现一场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盛宴,推动两国民众以世博为媒,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务实合作。